来源 | 英诺创新空间
(公众号ID:innospace2015)
作者 | 邱恒明
节选自财经作者邱恒明《北京新地标:中国首个“创业综合体”的商业与远方丨特稿》。
从前,回龙观被调侃为「睡城」:早上一群群人离开,晚上一群群人归来,它是一个可以安然入梦的地方。
但如今,随着回龙观创客广场,即腾讯众创空间(北京)在2016年8月的全面开放,一群群人实现了家与办公室的连接,实现了工作、生活、社交三位一体的融合。
▲空间前台大厅
2012年10月,英诺创新空间由李竹等清华校友在中关村发起创立,是中国第一批创业孵化+联合办公空间。
2015年,英诺创新空间第一个提出「创业综合体」概念,并成功运营了中国首家「创业综合体」——腾讯众创空间(北京)。
不知不觉,刘怀宇已在第三次创业路途中行走多时。
▲英诺创新空间创始合伙人、腾讯众创空间(北京)运营方总经理刘怀宇
二十多年的创业搭档、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开玩笑说,原以为做天使投资是退休式的工作方式,没想到却成了再次创业。
「两年多前,竹总(李竹)说,咱们要开始一个新的小目标。他先带我去回龙观看了一栋烂尾楼,我心想烂尾楼还能怎么折腾?后来才发现,他给我挖了一个“大坑”。」
「原来我在公司做后端的管理,李竹带头冲在前端。做这件事起,我要调整自己的位置,要搭班子、带团队,冲到前面去了。」
随着「双创」事业已从普及向提质深化发展,更专业立体的服务是核心能力;年轻一代工作观、消费观的改变,促使着刘怀宇不断思考如何在服务方面持续创新。
「尽管2015年11月一期开业总共有300多个工位,一个月的时间就被预订满,但二期压力非常大,面积大,工位数量多,团队年轻,经验也不是很足。但这个硬骨头我们啃下来了!2016年8月二期开业以来,入驻率增长速度非常快,到12月,已接近60%,现如今空间入住率接近90%。」刘怀宇介绍。
▲空间内景
2012年10月,创业服务平台厚德创新谷在北京中关村鼎好大厦开业,这是英诺系的第一个创新空间。
「这是国内第一批借鉴YC模式的、以投资为核心、投资基金常驻和直投的创新型孵化器。」英诺创新空间创始合伙人邓永强回忆。(编者注:Y-Combinator,简称YC,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2005年由Paul Graham在硅谷发起成立)
如今,由厚德创新谷起步并不断升级的英诺创新空间,已扩展到北京、深圳、广州、佛山、中山、厦门、硅谷等地,运营着近8万平方米的创新空间,且正在与更多的城市签约和落地更多空间。
这其中,回龙观创客广场是英诺创新空间的最佳实验场。
「创业综合体」概念也在这时提出,并在腾讯众创空间(北京)这首个样本的运营实践中,不断总结、优化和完善。投资与空间双核驱动,是其最核心的特点之一。
英诺天使基金是英诺创新空间强大的「幕后推手」,其强大的投资能力成为创业综合体快速成功的核心基因。
▲空间内景
「为什么我们能干成这件事?因为在空间运营领域,我们最懂天使投资;在天使投资领域,我们最会做空间运营。」英诺创新空间合伙人姜汐如是总结。
为给创业者更好的环境,打造「创业综合体」
「英诺创新空间是一个投资驱动的完整生态,把投资体系、创业服务、社交场景、消费业态融合到一起,就是创业综合体的特色。」姜汐说。
回龙观创客广场主体建筑是A、B两座相连的五层大楼,总面积5.5万平方米,共有10个标准楼层,分为「4321」四大区域。联合办公区有4个楼层,设有会议室、路演厅、培训教室、投资人中心及大小不等的精装办公室;专属办公区有3个楼层,给快速发展期的企业提供自主定制的办公空间。
B座1层和2层是生活配套区,引入了互联网餐饮、亲子教育、运动社交等20多家创业属性的商业项目,构成「乐物汇——新商业孵化平台」的承载空间;A座1层是创业服务区,设有科技美学商店、企业政务服务中心和读创空间等服务设施。
▲空间A、B座大楼中庭
▲空间A、B座大楼连接
▲空间大楼外观
主体建筑西侧是创业团队运营的小型足球场和篮球场。在大楼南侧,是一条长达200多米的创客街区。多个色彩各异的集装箱风格二层小楼,错落排开。
宠物托养、智能咖啡、宝宝阅读、户外拓展、手工冰激凌、儿童创客、运动私教、无人便利店等各种有趣的创业项目深受创业者和周边社群居民们的欢迎。
回龙观创客广场目前已有300多个团队入驻,全部是新创企业,不少项目入驻1年内就拿到了融资。「我们运营方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创业团队做一个生活、工作24小时不用出楼,也能进行创业和社交的空间」,姜汐介绍。
别人说「招商」时,他已在做「新商业孵化平台」
目前看来,多数大城市的线下商业都在进行重新整合、升级,商业综合体在艰难蜕变。创业综合体中的商业要如何做?怎样做出特色?这是姜汐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在姜汐的意识里,新商业孵化平台是根本的出路。
把「创业综合体」配套的商业服务都当作创业项目对待,与它们一起共成长,这是「创业综合体」的一大亮点,与传统商业综合体的招商收租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不是传统意义的招商,很多人不明白,这件事情怎么可以这样去做,但确实能。」
「目前大部分入驻商铺跟我们都有风险共担关系,我们的原则是不拿项目应该承担的租金去做交换,而是以对新商业的理解,整合更多的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它们一起成长。这是一个强生态关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招商,不是简单的租赁关系。」姜汐说道。
姜汐更看好新商业孵化平台的未来,在这个大平台下,有统一的会员系统和统一的支付系统。
「将来商户只需专注地考虑自己的出品和店面管理,它的支付处理、客流引导等,都可以由我们统一来规划和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店和获客成本,提升商业投资的回报」。
「70%的软性服务,是我们的取胜之道」
现如今,共享办公已不是什么新鲜神秘的东西。免费的网络、打印、会议室、饮用水、自动贩售设备、共用前台等,已成为各个众创空间的标配。
「我们有一个预判,三五年之内,所有的写字楼都会是共享办公模式。因为这个没有门槛,一看就会。」
话虽如此,相比其他众创空间通常几千平米几百个工位的规模,拥有2000多个工位,让创客广场在服务成长迅速的创业企业时,有了更大的容纳能力。
工作、生活一体化的便利,是「创业综合体」相比众创空间的独特优势——「创客广场有8000平方米是提供生活、消费服务的空间,可以做到一日三餐不出楼,一周七天不重样。」
此外,空间为创业者们提供了智能化的办公系统,可以用手机管理门禁、设施预定、网络、打印、付款、查询创业服务信息等。还配有300人小剧场、自助健身、DIY自助厨房等等炫酷而又实用的硬件设施。
值得被称道的是,这个大型的创业综合体还配置了一家书店和一个图书馆,把创客广场赋予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但是,以上介绍的种种,还都是显性的部分。共享办公的未来,真正的竞争优劣,在看不见的地方。
「如果你自己来空间参观,所有的楼层都走到,没有我或同事给你解说,你所能看到的也只有30%,因为另外70%的东西不是硬件,而是软性的服务。这70%才是我们的核心能力,包括活动、社交、投资、大企业合作、政策导入、IT系统等等。」英诺创新空间合伙人、腾讯众创空间(北京)运营方副总经理李长麟强调。
缺钱、缺人、缺市场,这是初创企业的主要痛点。「创业综合体」就是给它们提供资金、人才、市场资源等方面有价值的服务,通过吸引和培训更多创业者,让他们更快成长,还可以用投资、金融服务,及连接大企业资源来满足它们对资金和市场的需求。
此外,腾讯在品牌上对空间有强有力的赋能,腾讯众创空间在北京回龙观实现落地,也成为了腾讯线下生态关系的一个重要抓手。
「腾讯有品牌、真开放,还有丰富的可助力初创企业发展的资源。比如说腾讯的媒体资源、培训资源,腾讯云的落地,腾讯应用宝的对接等,如果一个小企业不怎么了解腾讯,根本找不到对接这些资源的入口。」刘怀宇说。
除了强调连接腾讯这一大平台资源的优势,回龙观创客广场还精心设计了「一对一的深度服务」。
助力企业快速成长的「陪跑计划」服务体系,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孕育而生。「陪跑计划」是英诺创新空间订制化的深度创业服务,通过邀请资深企业家、顶尖投资人、行业专家,成为创业者的私人创业顾问,历经6个月的陪伴成长服务,加速创业者成长。目前第二季正在招募。
打造社交场景、建立生态社群、深度互联网化、是创业综合体自带核心优势
联合办公空间不同于传统的办公方式,其意义在于「联合」二字,不能只是为企业提供工位,而是要把它打造成为一个将人与人连接起来的地方。
创业综合体,要把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服务,升级为核心服务。
▲空间沙发区
打造围绕创业的社交场景,建立和加强社群关系,是创业综合体自带的核心优势之一,这也赋予了英诺创新空间作为独立商业项目的极大想象空间。
「空间足够大,内部的连接关系就比较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所谓的“生态化裂变”。」英诺创新空间合伙人、腾讯众创空间(北京)运营方副总经理李长麟介绍。
300多个入驻团队,会自发产生各种各样的互动与利益共享,比如相互之间的导流、业务能力的相互补充等。在空间运营团队的引导下,入驻团队成立了创始人联盟、亲子联盟、健身联盟等多个社群。
重社交、做场景、将入驻团队进行生态化的联结,将微生态做成大生态,这是运营团队的野心。
李长麟认为,英诺创新空间要做的2B服务其首要本质是:它不是简单的企业对企业的服务,而是「企业对企业」加上「人对人」的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组织或一个机构是黏不住人的,黏住人的一定是人黏人,人拉人」。
「一心一意做好服务,让创业者爽。」他直指回龙观创客广场运营的宗旨和核心。
▲空间交流活动
「创服务、创办公、创生活和创社交这四个方面都需要拥抱互联网……这是英诺创新空间的核心要素」,刘怀宇强调。
周尚金杭是有二十年开发管理经验的互联网老兵,曾担任优酷土豆集团早期技术负责人,历经优酷从创业、成长到上市并购的全阶段。2017年初,加入英诺创新空间,担任CIO。
互联网不仅能实现高科技,也蕴含着深刻的共享、共赢的精神。移动互联时代的年轻人对办公、生活、消费、社交持更开放的态度,他们更强调使用而不是拥有,喜欢共享而不是独占。这也为创业综合体这种全新的服务形式,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创业综合体的核心凝练与新商业模式的可能
▲入驻团队LOGO墙
▲空间摆满科技展品的科技观展厅间
回龙观创客广场跟传统写字楼不一样,写字楼给租金就可以入驻,但入驻创客广场要申请,筛选过关后才能进驻。
2015年,刘怀宇第一次提出「创业综合体」概念后,他与团队成员不断地总结归纳,得出一个独特的数学公式,目前看来,这是引领创业综合体服务的核心凝练:
创业综合体=[(创办公+创服务+创社交+创生活)+互联网+大企业创新]投资
这是一个全新的模式,既不是传统的写字楼,也不是简单的联合办公,更不是局促的孵化器。
「而是把创业企业和青年创客都视为服务对象,在物理空间上叠加服务形成场景体验,结合互联网要素、大企业赋能加以放大,再以投资做加速的引擎,促成创业企业指数型增长。」刘怀宇流畅而又铿锵有力地阐述说。
创业服务平台从孵化器时代,发展到众创空间时代,但以办公为主的业态过于单一,承载的功能有限。刘怀宇认为,如今创业服务平台已迈入了以创业综合体为代表的3.0时代,「业态丰富,服务多元,投资驱动,以大带小。」
「我们服务谁?这件事情是很清楚。第一个层次是入驻创业公司的创始人、CEO;第二个层次是广大的创新创业成员,他们在这边工作、生活,消费;第三,我们还要服务周围的三至五公里半径范围的社区居民。」
「我们还有一个愿景和使命,要和社区一体化。」李长麟介绍说。
▲在创客街区举办的社区活动
▲参加空间活动的社区居民
周边社区居民是创客广场乃至英诺创新空间线上大会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创业综合体内办公人员有三四千人,再辐射两至三万人的社区居民,这样的体量,推算如果全国有十几个类似综合体,它本身作为一个创业项目,也有了极大的畅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