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思维中,公开上市仍然被视作雄心勃勃的年轻科技公司的终极目标。
本文作者旧金山科技记者马特·温伯格(Matt Weinberger),为大家阐述初创公司是怎样终结在股票市场的。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略有整理编辑。
每当投资人将资金投向一家初创公司,他们都在这家有望价值倍增的初创公司身上划走了一块所有权。
问题在于:投资人进入得越晚,他们就得付出更多的资金,来从那块众所周知的利润蛋糕上切下更小的一块。最终,现有投资人变得对回报焦虑不安。
因此,某种程度上,初创公司有两条主要出路。其一,把自己挂牌出售,期望出现个财大气粗的买家。比如Instagram,2013年被Facebook花10亿美元买下的时候,它的投资人面对2倍于自己原先估值的售价,做梦都要笑醒了。
另一个更具风险,但也更声名远播的选项,就是“公开上市”,或者说,在公开交易的股票市场上挂牌。首次公开募股(IPO),被视为对公司未来发展具备信息的标志。另外,如果你的公司在股市表现良好,那就意味着大笔资金的涌入。
理论上而言,一家盈利的,不需要任何融资的初创公司也能长久生存下去。但实际上,投资人、创始人、早期雇员都急于套现。
1.这意味着你想对竞争者保密的很多财务信息就得公之于众。
90年末期的互联网热潮中,很多公司依靠非传统指标鼓吹其业绩。当他们的商业模型碎裂坍塌,也就造成了大量的倒闭破产。
2.公开上市还意味着初创公司高管们被一整套严苛的法律束缚住,不能随意发言,因为稍有不慎便会被认为是在操纵市场。
首先,初创公司必须对股市整体健康状况加以关注:在一个没人对科技股有兴趣的时机挂牌可不是个好主意。
其次,你得对IPO价格特别小心。定高了,没人愿意买你的股票,公司也将陷入困境。定低了,股价会暴涨,但二级投资人将卷走几乎全部盈利,你只能喝点残羹冷炙。
但只要一切顺利,一次好的IPO能让所有人都乐开怀:投资人和创始人能在公开市场上出售股份,转瞬间赚进大笔金钱入账。千万投资秒变亿元收益。
然而,事情并不总是那么美妙。初创公司的IPO失败,带来的不仅仅是尴尬或羞耻,它往往意味着这家公司可能不像投资人以为的那么有价值。这对早期初创公司又会形成连锁反应,可能让他们发现,投资人其实根本没那么在意他们那块蛋糕。
而无论IPO是否大获成功,公开上市都意味着,初创公司即刻起要对公众股东负责了。也就是说,该初创公司的领导班子自此便要开始面临“下课”的风险——如果所谓的“维权投资者”觉得CEO没干好他的工作的话。
正如近来,Uber的IPO脚步停滞不前:市场还没炒热,投资人似乎也还乐于继续给它大量注资。不过,市场总在周期性波动,IPO总会再次流行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