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住建部出台了关于街区制建设的指导文件,打破当前的封闭式小区的模式掀起了全民热议。
对于当下的实际情况而言,街区制模式在我们国家也并非新事物,而同样在一些发达国 家也只有一部分的建筑采用街区制模式。总的来看,住建部的《意见》是站在新时期面对于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影响城市居民生活效率、质量的层面,对当前已经形成并凸显出来的问题进行修正、调整,从大的方向上来看引入一些新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完全正确的思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同时, 由于新发展模式的导入,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机遇,具体有以下四个方向:
任何一种新的政策推出,其背后都蕴藏着新的机遇。在街区制的发展模式下,通常出现 的发展模式有两种:一是社区小型化,二是单体楼宇“插花化”,从目前发达国家街区制探索过的模式来看,除了政府加强社会治安的管理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基础安保、保洁职能由社会承担,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物业进行承担。
这必然会对当前的物业管理与服务模式带来影响,也就是说随着街区制的逐步推行,当 前的大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模式会逐步分化掉,所呈现的将会是更加细分、专业、小型化的服务模式。这主要是由于单体社区的缩小,其结果必然就是单个物业服务对 象的单位面积缩小,但服务数量将大幅增加。
可以预见,伴随着街区制的推进,当前的大体量、大体系的物业服务模 式将会朝着两个方面发展:一是对于规模化的物业公司,在形成特定的服务产品线之后,其规模化优势将会促使其在某些服务模式上成为“垄断”的角色;二是将催生出新的物业服务模式,主要以细分市场的垂直服务角色出现。
在推行街区制的过程中,在不增加社会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必然需要借助于科技的手段实现高效、实时的管理。那么不论是对于政府、开发商、个人而言,在这三个维度的体系中都会提出不同层面的需求。
这三者之间又需要相应的服务商提供相关的服务,相互之间联系起来,并打通信息流,实现真正的智能化监管体系。可以说街区制的推进将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城市、社区、住宅等方面的智能化进程,并释放出几何倍数级的智能化需求。这不论是对于创业者而言,还是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或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在街区制的新城市进程中,产业智能化都将是一个不可失去的机会。其所释放的巨大市场潜力将以万亿为单位进行计算,尤其对于当前在智能科技创业热潮中的创业者们而言,此次住建部的《意见》可以说是对智能产业发展的重大利好。
过去是围绕社区构建大型的商业中心,最典型的就是万达模式。街区制之后,商业活动 将会变的更加多元、便捷。或许会出现一种全新的商住模式,比如一楼都是配套的商业街区,二楼则是架设相互往来的空中走廊。我们住在楼上,但是吃喝玩乐,以及相关的生活配套都可以直接在楼下完成,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方式。这种模式的出现,对于当前的一些商业业态将带来挑战。
这也就意味着在街区制的模式下,商业业态将更加小型化、专业化、垂直化、就近化, 当前所争议的线上线下问题将会加速融合。这不论是对于当前以传统商业为代表的线下模式,或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线上模式都将会是一种挑战,因为实体商业变的更加便捷,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O2O商业模式的发展,并让线上线下融合为一体化的商业业态。
总的来说,一成不变的社会发展模式必然不可持续,对于大众而言,街区制的推出将在很 大的程度上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在顺应变的过程中找到并抓住变化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新的创业机会,就是对新政策的最好理解与应用。
街区制推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加速城市交通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效率与生活品质。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街区单位的小型化,必然会影响公共资源的配置与布局,比如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从政府本身的资源配置层面来看,公共财政所能解决 与承担的范围相对有限,因此,政府必然会采取“社会化”的模式,也就是说将一些公共配置资源与设施转向于有社会参与承担。
这必然会释放出新的机遇,同时各种资源配置将会围绕街区制以及便利性为核心展开, 而这种展开的业态将会由当前的大体量转向于小体量、专业性。举个例子来说,就医疗领域,医院将会从当前的综合性大体量医院向专业化的小体量、社区化医院转变,或者说会释放出更多的专业化、就近化的小体量医疗服务机构。同样,不论是交通出行,还是其它一些方面的公共配置资源都将会围绕街区制的特点进行新一轮 的配置与布局,这其中蕴藏的将是大量的创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