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才上大学,32岁才出国,40岁才创业,50岁才做天使投资,徐小平以一种不服输、不服老、不放弃的精神,谱写着自己别样人生传奇。如今60岁的他越来越高调,近日还投资了网红papi酱,并通过各种机会“喊”你找他要钱去创业。
天使投资人徐小平最近心情很不错,由他创办的真格基金越来越受创业者追捧,而他本人也已被视为圈内名人,3月24日,他还首度入围了“2016年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名列第94位。
这是他第二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和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入选企业家俞敏洪、王强创办新东方,那个故事已经被陈可辛导演在2013年搬上了大银幕,影片叫《中国合伙人》,其中邓超饰演的角色即以徐小平为原型。与上一次创业不同,这一次他不再是追随型创业,而是领导型创业,他是真格基金的老大,老二则是新东方原来的老三王强,也就是《中国合伙人》中佟大为饰演角色的原型。
如今徐小平60岁了,但依然保持着年轻人般的活力,平时又唱又跳又讲笑话,表情和动作也是极度夸张,活像一个老顽童。许多人都觉得,他的气质跟一般投资人的气质太过违和,简直就像把郭德纲想象成一名经济学家。
那么,这样一个充满喜感而且功成名就的人物,是怎么想起做天使投资的呢?
【一】天使投资:抑郁症的解药
2006年9月7日,徐小平迎来了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由俞敏洪、他和王强等人创办的新东方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上市之后,他作为联合创始人突然发了大财,而且这种财富受人尊敬。一时间,他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人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他“屌丝逆袭”的故事,尤其强调他38岁还在加拿大给人送披萨外卖。
成为财富英雄后,徐小平在新东方又待了一段时间,从前线退居管理层。不过,他很快就发现已经没有什么地方真正需要他了。唯一需要他的是新东方文化研究院,他是那里的院长,负责每年做一两百场演讲。但这项工作对他而言失去了挑战性,变成了例行公事。环顾四周,他悲哀地发现:自己在新东方已经没有梦想和空间了,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那一年他50岁,觉得上天在跟他开一个恶意的玩笑:假如新东方早5年上市,他45岁,可以像雷军那样二次创业;而假如晚5年上市,他55岁,就可以安心退休抱孙子了。但偏偏不早不晚整了个50岁,他拿到了一大笔钱却失去了工作,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写书嘛,没意思!拍电影嘛,没意思!周游世界嘛,没意思!
他过往的人生太过丰富,让他对当下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更找不到奋斗的目标。此时,他就像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却被突然告知——战争结束了。
“那段时间我得了抑郁症,我一生得过两次抑郁症,第一次是在加拿大拿到硕士学位却找不到工作。”他回忆。
为了摆脱这种萎靡不振的状态,他热切地寻找新的事业出路,甚至有一点急不可耐。
2006年下半年,河北的一位企业家邀请他帮忙做包装上市方面的工作。徐小平高高兴兴地答应了,然后非常认真地帮那个人做各种事情,干了三四个月。怎料那个人后来通知他,“对不起,不跟你合作了。”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瞬间就把他击倒了。
“站在窗口看着万家灯火,心里无限凄凉,恨不得跳下去。当一个人为一件事,为一个目标付出了你全部的激情和努力以后,无缘无故地失败了,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难以承受的一种挑战。”他后来如此描述当时的心情。
遭此打击,他的内心更加绝望。不过,他体内的激情依然澎湃,迫切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这时候,一帮同样怀有澎湃激情的创业者出现了。
最早找到他的是一个杭州小伙子,向他申请100万元投资,说要做“中国的Facebook”。他没有做过多考察就投了,并在那人把钱“烧”光后又追投了100万元,结果项目还是失败了。
第一次投资虽然不成功,但却点燃了他内心的激情,而他决定投那个小伙子也是被其迸发的激情所感染。
后来,创业者们一拨接一拨地到来,都以“海归”为主。徐小平接待了这些人,听他们讲述各种各样的抱负和理想,情到深处就忍不住投一下。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不但跟他要投资,还跟他要经验,尤其是在遭遇挫折时。而这让他非常受用,感觉自己又成了一个广受欢迎的老大哥。
在这个过程中,徐小平慢慢走出抑郁症,开始了一场投资大冒险。
【二】另类投资哲学
徐小平是学音乐出身的,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在加拿大留学期间修读的也是音乐,回国后从事的则是出国咨询和人生咨询,在开启天使投资事业之前,他从来没有做过投资,也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就连进入这一行也是被年轻人“拖下水”的。
那么,这样一个非专业、甚至有点感性的人,在选择投资时看什么呢?
徐小平的回答是看人,而不是看项目。他的解释是,天使投资人要在一个公司什么都没有而只有创始人的一个构想时就介入,所以,除了人之外,没有什么可考察的。
这种投资哲学在圈内非常另类,而且有点被视为“不专业”,就连创业者都常以此调侃他。一些创业者在社交平台上这样评论道:
“和徐小平先生聊业务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大部分时候他是看面相的。想聊业务,基本上和他底下投资经理聊得就差不多了。”
“他比较喜欢听故事,如果你是休学、退学或者毅然辞去很好的工作,他会很激动、很开心,像一个老小孩,然后给你满满的鸡血。和他聊天的时候,是处于一个‘相谈甚欢’的状态,但是聊的内容大多数只是政治正确的废话。”
“徐老师投人比较多,非常看重创始人的素质,相对不是特别懂业务本身。”
听上去,这是一种非常不靠谱的投资哲学,但其市场效果似乎还不错——有几家徐小平投资的公司还成了明星上市公司,比如聚美优品、世纪佳缘和兰亭集势。而这种成功又让徐小平对自己的投资哲学建立了信心,同时还完善其理论体系,并一直应用至今。
那么,徐小平看人都看什么呢,怎么才能从他手里拿到投资呢?
华商名人堂将其归纳了一下,大体包括三点,即学习力、工作力和影响力。
所谓“学习力”其实就是聪明,一般都要是高材生,最好还在海外名校留过学。徐小平自己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在北大教过书,去美国和加拿大留过学,回国创办新东方时接触的又全是青年精英,因此有强烈的精英情结。在他投资的三家明星上市公司中,有两家的创始人是海归——聚美优品的陈欧,先后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兰亭集势的郭去疾,先后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还有一家的创始人是国内名校生——世纪佳缘的龚海燕,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
徐小平之所以把学习力看得那么重要,是因为一次创业成功的几率极低,许多创业者都是在二次、三次创业时才获得大成,雷军就是一个多次创业才有大成的例子。因此,一个创业者一定要能快速地学习新东西,并迅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工作力则是指做事情的能力,并不一定要有工作经验,因为很多留学生是刚刚毕业的。徐小平要求创业者一定要告诉他之前做成过什么事,可以与商业无关,比如在校园里组织过活动。他则根据创业者的描述,判断其是否具备做成一件事的能力或潜质。
影响力包含的面则比较广泛,也是徐小平最为看重的,大体包括魅力、资源和胸怀。
徐小平所说的“魅力”主要指感染他人的能力,他称之为“忽悠力”。他常戏言自己以前在新东方干的就是“忽悠人”的活儿,是这方面的高手,一般人忽悠不了他。如果一个年轻人能把他“忽悠”得热血沸腾,那这个人一定是营销奇才,也一定能“忽悠”来一大批追随者和用户。
他投马佳佳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直到今天,那位以“马佳佳”之名闻名全国的90后性感女郎,也没有折腾出什么像样的事业,但这并不妨碍徐小平将她视为一个“成功”案例。他解释说,中国人有一个非常大的思想误区,就是从心底还相信“好酒不怕巷子深”。其实,这种观念早就不合时宜了。现在是一个什么都过剩的年代,营销是每一家公司和每一个创业者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而马佳佳恰恰是这方面的急先锋。马佳佳敢于亲自上阵为自己的产品——情趣用品拍摄宣传海报,而且敢于用刺激性的图片和言论挑逗公众的神经,引发全社会对她的关注。在徐小平看来,这种敢于大胆营销的精神值得鼓励和弘扬,而他愿意为此买单。
至于“资源”,则是指创业者应该具备广泛的人脉,或者至少知道能从哪里获得有效的帮助。对于这一点,他曾举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反面的例子是他因为某些创业者“忽悠力”强大而投了对方,但很快发现投错了,因为对方除了能忽悠,什么都不会,连找人都不会,还来问他——去哪找人啊?他气得都快背过气去,指着创业者吼道:“同事没有吗?同学没有吗?同乡没有吗?笨蛋!”
正面的例子则是毛大庆,他经常举毛大庆的例子,而且每次提起这个名字都笑得合不拢嘴。
毛大庆是原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分管集团的商用地产业务,同时任北京万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2015年3月毛大庆从万科离职,之后创办优客工场,旨在打造全国最具规模的联合办公空间,为创业者构建创业办公、人脉社交与服务生态圈。最让徐小平感到兴奋的还不是这个项目的前景,而是毛大庆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
毛大庆先后毕业于东南大学和北京大学,还在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和中科院任客座教授,在万科工作期间更是把房地产圈摸透了。此外,毛大庆还和投资圈的人过从甚密,已在今年3月14日完成了规模为2亿元的A轮融资,公司估值接近40亿元。投资方除了真格基金(投资3000万元),还包括红杉资本、创新工场、亿润投资、清创科控、诺亚财富等机构。徐小平说,“这样的人,给他钱就可以了。”
除了魅力和资源外,徐小平认为胸怀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随着创业的深入会越来越重要。他所说的“胸怀”主要指股权结构,他希望看到一个合伙人型股权结构,而不是一个独裁者型股权结构。
对此,他解释说,“很多人感叹新东方的成功,羡慕阿里巴巴的地位,惊讶小米的爆发力,但鲜有人意识到这点——如果背后没有联合创始人无论高峰还是低谷的不离不弃,很难说企业会有现在的辉煌。对于初创团队而言,合伙人比商业模式重要得多。”
他还以自己为例做进一步阐释。在新东方,俞敏洪的股份是50%,他和王强的股份分别是10%。他爱俞敏洪,但如果不是为了那10%的股份,他干嘛要拼死拼活呢。如果是为了培养人才,他可以去团中央啊。
为了佐证“利益捆绑”的重要性,他还时常引用丘吉尔的名言——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此外,他还常举两个反例来做补充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一位女性创业者。这位女士有很好的产品、较强的忽悠力,本来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对象,但徐小平最终没有投她,因为他发现这位女士是一个100%的股东。起先他还问那位女士,“你为什么一个合伙人都没有呢?”而那位女士回答,“我不需要啊,我有重要的员工。”听完这句话,他就彻底失去了投资兴趣,还丢给那位女士一句话:“我绝不会投你,我认为你一定成功不了,这是已经被多次反复证明了的东西。”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一类人的。许多创业型公司看上去有创业合伙人,但仔细一分析却发现,所谓的“合伙人”几乎没有什么股权,他们的股权是按加盟年数来算的,每年增加0.25%。徐小平尖锐地指出,这不是“合伙人”,而是“伙计”、“打工的”。他还决绝地预言,这样的创业注定会失败,因为创业者从出发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同盟军,没有伙伴,不会有人跟他爬雪山、过草地,创业者完全是一个人在战斗。
以上就是徐小平的看人投资哲学,他还为这种哲学取了一个名字——“真格”,而他的基金也因此得名——真格基金。
【三】徐老师“喊”你去创业
“人人都可以创业吗?”
主持人艾诚针对“创业”话题发起过一次采访,访问对象是熊晓鸽、李开复、汪潮涌、阎焱,以及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入选企业家徐新、蔡文胜及徐小平等十三位顶级投资人。当她把这个问题抛给以上投资人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否定的,认为创业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而当徐小平听到这个问题时,他不假思索且情绪激动地说:“当然!当然人人都可以创业。”不过他又紧接着补充,“关键是你要提供一个人们需要的东西。”
徐小平对创业的支持已经达到了某种宗教般的热忱。他利用一切场合声援创业者,并呼吁还没有创业的年轻人赶紧加入创业大军。在他看来,创业最终也许不会成功,但绝对会比从未创业要强。因为,创业者会因为这段经历而在市场上更值钱,即便回去找工作也可以成为大公司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那么,徐小平为什么如此力挺创业呢,是为了赚更多钱或者找更多乐子吗?
实际情况好像并非如此。
就赚钱来说,很难说多“忽悠”一批人创业,多投资几个项目,就会多赚一些,也许还是赔呢。徐小平也承认,创业成功的几率大约只有5%。换言之,他赚钱的几率也只有5%,其余95%的几率都是不怎么赚钱(并购)或者亏损(清盘)。
“忽 悠”更多年轻人投入创业大军,对于徐小平和真格基金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会使许多不合格的创业者涌入市场,会消耗掉他们的时间和资金。而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徐小平投资的聚美优品CEO陈欧,在谈话类节目《老友记》中,就曾当面向徐小平吐槽,说有一天,一个男孩闯入他的办公室,扑通就跪在他面前,要求他帮忙引荐徐小平,并以死相要挟。因为这个男孩觉得,只要见到徐小平就能拿到钱,就能像陈欧一样飞黄腾达。徐小平听完这段描述也是哭笑不得,也觉得这种创业没有任何合理性。
看上去徐小平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而他越是高调地“忽悠”年轻人创业,他所遭遇的类似麻烦就会越多。
|华商名人堂推测,徐小平的本意是“忽悠”出几个马云那样的创业黑马。但事实上,马云那样的创业者是不需要你去“忽悠”的,而“忽悠”出来的创业者也是很难成为马云的。
当然,徐小平这种高调鼓吹创业的行为,可以增加他和真格基金的曝光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优秀的创业者看到他的诚意,并愿意在选择天使投资时更多地考虑他。
另一个疑问是,他如此力挺创业是不是为了找更多乐子呢?
事实上也不是,徐小平的投资事业一开始并不顺利。
前面提到,他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是失败的,200万元打了水漂。后来他还常以此自嘲,说,本想投一个“Facebook”,结果变成了“非死不可”。而在最初的几年,这样的挫折还有很多很多,有时竟然连人都投错了——对方要么不是创业的料,要么是在“烧”完钱后溜了。这让他倍受打击,常有一种被人蒙骗的感觉。那几年的春节,他每次回家与家人团聚时都发誓——今后不再投资任何项目了。他太太对此也持相同态度,很不看好他的天使投资事业。
他第一次转运是在2008年年初。当时,由他于2006年投资的跨境电商平台“兰亭集势”(Lightinthebox)获得了两轮VC(即“风险投资”,天使投资
的下家,追投天使投资投的优质公司)融资,公司整体估值增长了20倍。同时,这个投资也是他“看人投资哲学”的一次胜利。因为,他当初并没有听懂项目,只是相信创始人郭去疾——一个从谷歌中国出来的,拿有美国斯坦福大学MBA学位的高材生。
第 二次赚大钱是在2011年5月。当时,由他于2007年投资的严肃婚恋交友网站“世纪佳缘”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而这次成功也同样验证了他的“看人投资哲学”——世纪佳缘创始人龚海燕先是在工厂打工,接着通过复读考入北大,后来又读了复旦的研究生,之后因为要给自己找对象而做了一个婚恋网站,结果获得了巨大反响,因此决定融资做大。龚海燕是一个认真、勤奋而且有点严肃的人,徐小平相信这样的人能做出一家优秀公司,他赌赢了。
这两次赚大钱的经历,让徐小平建立起了对天使投资事业的信心,他决定以专业化的方式继续做大。2011年,他联合红杉资本创立真格基金,并邀请自己新东方的合伙人王强加盟。
正规化运作后,徐小平又收获了一次巨大成功,这次更为传奇。2014年5月,由他于2007年投资的化妆品限时特卖商城“聚美优品”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他当初投下的38万美元在上市当天价值3.4亿美元,即便是在聚美优品于今年2月启动私有化退市的情况下,这笔投资也仍为徐小平带来了240多倍的盈利。
然而,这样的神话毕竟仅此一例,世纪佳缘和兰亭集势那样的成功案例也屈指可数,大部分项目都不那么令人兴奋。更何况,即便是聚美优品这样的神话项目,在成为神话的过程中也不断遭遇挫折,甚至是关乎兴衰的重大挫折,绝谈不上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体验。
然而,徐小平就喜欢这样的体验,喜欢那种与合伙人同舟共济、克艰历险、创造伟业的奋斗状态。
如果说他做天使投资是为了找“乐子”的话,那么这个“乐子”就是,支持下一个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帮助那些一无所有的有志青年打出一片自己的天下。他甚至对媒体夸口说,他的目标是投出下一个马云。
华商名人堂认为,对于徐小平而言,这件事具有宗教般的意义,也是他之所以如此力挺创业、为“创业”代言的原动力。
徐小平1956年出生于江苏泰兴,青年时期是在“文革”中度过的,22岁才上大学,32岁才出国,混到38岁仍然是一个送披萨的小店员,笑称自己是一个“有知识无资产阶级”。那时,他是一个让妻子失望、让父母犯愁的角色,整个人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就在这时候,新东方的俞敏洪出现了,“喊”他回国合伙创业,他的命运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过往,他感慨不已,若是没有这一次创业,他将作为一个无名的“失败者”湮灭于历史之中,就像筷子兄弟在《老男孩》中所唱的那样:“看那漫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她来过。”
这种悲剧之所以没有发生,是因为他在人生最低落的时刻选择了创业,选择以勇气、热情和勤奋应对人生所有挑战。他赢了,比当初想象的赢得还要多。他感谢40岁勇敢迈出征程的自己,感谢“喊”他回国创业的俞敏洪,更感谢这个朝气蓬勃的壮丽时代。
而如今,他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财力和资源,可以像俞敏洪当初“喊”醒他一样地去“喊”醒广大“有知识无资产阶级”,告诉大家:资源就在身边,命运就在手中,而创业就在当下,也许你就是下一个《中国合伙人》中的“成东青”(以俞敏洪为原型)。
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理想,徐小平愿意冒险,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热情和金钱。在真格基金,他简化了创业者申请资金的流程,你只需要跟他见一次面,然后填个1~2页的简单表格。而且,他的搭档王强还在2015年3月发表了题为《撕开资本的傲慢》的演讲,表达了反对“大爷型”VC(风险投资),坚决与创业者生死与共的立场。
与一般的天使投资不同,真格基金并没有明确限定行业,只要看上了创业者,做什么他们都支持。比如,他们2014年7月投资支持北大法学硕士张天一做大他的“伏牛堂”米粉店;2015年9月他们又投资上千万支持一批清华毕业生做“3D煎饼打印机”项目。另外,真格基金也不像一般天使投资那样,只投资50万美元或最低2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有时为了鼓励创业者,他们也会投一些很小的项目,比如投资6000元支持一个高中肄业生做创客群租项目。
“谁知道你成不成功,谁知道市场需不需要,你试一试又怎么样呢?创业者怕什么,反正你烧的是我的钱。”徐小平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创业者最坏的结局,是回到他原点的最高处,成为职场上的炙手可热的人。有什么不好呢,拿着我的钱试了一把,证明了自己,看清了自己的长板短板,然后再重新出发。这是这个时代的伟大,是一次社会试验,这个试验每天都在发生着。”
徐小平还特别强调,与一般的天使投资人不同,他在做天使投资之前是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与创业者是同行,知道在创业过程中会发生些什么,应该怎么应对。因此,他将自己定义为创业者的“合伙人”,并且强调,自己不是那种谨小慎微的投资人,他宁可投错也不愿错过。
如今,这位“合伙人”正坐在他北京的家里,每天乐此不疲地接待最多8~10拨创业者。而面对甚嚣尘上的“资本寒冬论”,他也没有缩减投资的计划,说当下资本的确没有往年多,但影响的主要是那些千万美元级别的大项目,而不是50万~100万美元级别的天使投资。所以,他今后仍会像一位团支书或一个拉拉队长一样,大张旗鼓地“喊”年轻人去创业。
同学们,徐老师已经准备好出钱了,而你准备好敲他家的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