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同样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创投圈,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仅创业企业重视公关推广业务,创投机构也开始强化自己的公关业务。
当然,这么做的好处很多:①塑造良好口碑,吸引优质项目和创业者;②塑造明确形象,吸引对应行业和方向的创业者,降低沟通成本;③强化投后服务,增强对创业者的吸引力;④构建市场活跃度,有利于获得更多案源,不错过优秀项目。
因此,从2014年底开始,各个创投机构都招聘了公关经理,有的还投资了创投类媒体,专门为被投企业服务。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这些创投机构中,如果说经纬和真格的PR做得还不错,持反对意见的人应该会少一些。这种认识,并没有什么特别量化的依据,仅仅是个人印象和认知。但“个人印象和认知”,应该是判断PR成效的关键指标之一。
非要将这种认知具体化的话,可能不外乎以下:
*经纬(真格)是早期风投机构,他们的特点都是能不错的帮助创业者;
*投了很多不错的项目。(但具体投了什么,也很难想起来);
*张颖是很务实、很年轻的老投资人/徐小平很nice、老顽童、来自新东方;
*经纬(真格)发展都好像还不错,而且对创业者很友善。
考虑到风投机构需要获得足够多足够好的案源才能生存下去,社会形象越好,对于他们获得创业者青睐越有利。也就是说,对于项目和创始人而言,有了这些认知要素,信任基础会比其他同等出价甚至出价更高的机构,坚实得多。
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角度是,作为创投的元老,红杉资本、IDG等机构业绩斐然,为什么相较经纬真格这两个后来者,反而留给业界的依然是旧有形象。
笔者认为经纬真格做得不错主要有几点原因:
①老板重视
对于很多公司和机构而言,公关从来都应该是战略层面的地位,尤其在目前媒体环境复杂、公关价值多元且有可转化途径的环境下,更应该巩固其地位。而其是否被放到了该一层面,老板的重视就是第一标准。然后就是,老板亲自参与,这个更关键。
很多公司和机构也开始重视PR,但一方面重视不到位,不给地位不给人不给资源,但要结果;另一方面,老板即使重视了,但不参与。媒体随便找个人做公关经理,写写稿、发发稿,但自己不发声、不出台,白白浪费了公司最大的公关资源。我们看看经纬和真格是怎么做的。
张颖不时给行业和所投公司写封内部信(这招任正非和马云经常用),谈谈春天冬天,以专业和诚恳致胜。
徐小平不时到台上耍耍宝、讲讲段子,还能很机智的与热点事件、热点人物隔空互动,近乎事件营销。胜在真性情和个性鲜明。
②有公关意识。
这从他们对渠道利用、论坛参与、观点介入、领导人出场、项目信心发布等各方面信息可看出来,即并非自由的第三方信息采集,而是有主动的干预意识。
比如,经纬和真格对关键性渠道的介入比较深:如36Kr,如各种创投类活动等,都能比较积极的利用。
由于相当长时期内,投资机构更多处于买方及toB市场,其他大牌及先行者如红杉、IDG等并没有去做PR,及经纬、真格等相对于其他后来构而言,又做的较早,优势很容易展现。
如上所述,一方面,整体行业PR意识、水平、效果皆一般;另一方面,做的好者也只是实现了基本的PR要求。那么,作为投资机构,如何可以达到更好的公关效果呢?个人建议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权当抛砖引玉。
—— 首先是经典案例的打造。
诸如红杉投资苹果的故事广为流传,对创投双方都是双赢。目前,我们知道今日资本投资刘强东的传奇,但很少有人知道经纬和真格这样的风投怎样慧眼识珠发现巨头。相反,徐小平对投资聚美优品一笔带过,而网上流传的是张颖如何错过了京东。
缺乏经典案例,风投的形象就还不够丰满。
——其次是观点的输出。
风投机构应该通过各个维度多层面的展现VC长期的投资价值和投资理念,展现VC短期内最关注的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向等,通过观点、理念来传播影响力和信任感。
更好的布道方式是让风投机构的各个合伙人和业界进行更广泛的对话。如果所有的这些内容都能揭示风投机构的核心价值,那么最后形成的合力效果会非常惊人。
——最后还有就是树立和塑造机构的代言人,让机构影响更具体,更容易亲近。
创业观察家供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专稿,转载请注明链接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