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双创载体经历了高速发展期。新形势下,载体们该去往何处?
“商业化色彩可能会越来越浓。”
“角色会弱化,功能会强化。”
“会变成一个重要的办公和商业基础设施组成部分。”
“会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协同的角色被看待。”
甚至……
“孵化器的未来在于没有孵化器。”
针对这一值得双创载体从业者思考的问题,创头条记者采访了15位一线从业者及研究者,他们认为载体发展有何趋势?10年后载体应该是什么样子?
(以下为采访实录,排名不分先后,内容有所删减)
我觉得确定的是十年以后的办公空间都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很多会重新更新和迭代。因为你的整个办公方式改变了之后,办公室不会长成现在格子间那个样子,那个东西不符合知识工作者的要求。
第二是因为十年以后一定是更多的小微企业出来,他对共享办公或者灵活办公服务的要求是更高的。对他来讲,不光是空间,你帮我把人的事都解决了,我一个人就能干活了,十个人的这需求会更大,因为企业会变小,我们这种方式可以帮他节省成本。
第三我觉得其实到十年的时候,大家已经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个行业的这些公司都会变成一个重要的办公和商业基础设施组成部分。从各个层面的人,我觉得都会,现在认知还在这个过程里面。
首先是高度人工智能。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往线下和人工智能,所有跟媒体中介相关的部分人工智能和线上去做,但是创新因为是跟人相关,跟产业相关,线下布局一定是要的。
第二个趋势就是我坚信,不管世界的政治格局怎么变化,创新的国际化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我们今天来看,国际化创新要素的流动性还是非常不畅通。
一个项目要从海外落地到中国来,一个中国的项目要出海,还是有很多非常大的成本、壁垒存在。但我相信创新的国际化,人才之间的流动,一个科技能够应用的传播和流动,十年以后比今天是要非常大的突飞猛进。
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觉得孵化器的商业化色彩可能会越来越浓,从服务里头得到的收益,应该会越来越好。如果没有收益的话,他自身没有发展。如果他要发展企业的话,他应该尽量从这种提供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取得更多收益。
另外集中度肯定会提高,做的好的,会做的更大。它数量不会那么多,但是创业服务这种孵化器,一定会有需求,是一个必需品。
十年对我来讲太遥远了,我觉得他应该是不同的迭代、不同的方式吧,它一定是被需要的,但是向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确实很难讲。
有可能它就是融合在园区这样一个大的产城一体化的建设中;还有一种可能往前端,变成非常专业的投融资对接机构;或者再往前端,可能做很专业的培训机构,还包括现在国内很缺少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转化等等。我觉得是专业化,在重度垂直的细分领域的专业化。
孵化器我觉得过了十年以后,你翻回来再看,第一不会像2015年以后那么浮躁,大量风起云涌的各种类型的孵化器出来,肯定还是不忘初心的,要回归本位。孵化器的数量至少没有这几年膨胀的速度那么快。
第二,孵化器的宗旨不会变。第三,我觉得孵化器会发展得越来越精细化,精细化其实也就是专业化。当然综合性的孵化器还会存在,只要创新创业在,这些孵化器肯定还会有职能,但是大量的孵化器会往精细化和专业化上发展,我所说的专业化实际是领域上的专业化,精细化是服务上的精细化。
未来,孵化器等载体发展将更加“专业化、平台化、生态化”。“专业化”是指对特定产业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帮助新创企业找到自己核心竞争力。
“平台化”是指将孵化器做成汇集多种资源的平台,这一平台将连接众多单一孵化器,将各种孵化器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在孵企业直接、快速找到自己稀缺的资源,支撑企业快速发展。
“生态化”,基于生态系统观,一些有能力、有条件的传统孵化器已逐渐开始利用自身资源整合尝试发展出一体化的孵化生态体系,即创业概念→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链→生态圈的接力式、一体化的孵化体系,以可持续发展。
除内部集成将一系列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运行平台、内外环境、运行机制等等有机整合以外,也有与外部资源结合,形成产业园区或生态体系,企业孵化逐渐转为产业孵化和集聚。
第一个,它不是单色的,因为孵化器的功能是多样的,我讲过它有两面,有公益性,有市场属性。第二个,在中国的发展,我相信十年之后还是不均衡的,发展的梯次还会明显存在。
第三个是国家的不同领域,发展的程度也会不一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差异,不同的产业、不同的行业也会有发展程度的差异。
所以孵化器的样态也不会一样。但是可以预见到,能连接一些不同主体的、细而长的一个生态系统的产业孵化器,会有一大批产生,在产业的发展上面发挥巨大作用,现在只能说微小的作用。我觉得这是一种样态。
第二种样态就是空间不再重要,因为有了智能孵化的手段。一个孵化器肯定还会有它的空间,但这个空间一定是连锁化的。还有一些综合性的、公益性的孵化器还会存在。我能想象的大概这么三个方面。第一个和第二个方面,它自然就是国际化的,全球化的。
第一个就是孵化越来越没有神秘感。未来孵化器的角色会弱化,功能会强化,随着服务的细分,能力的加强,它会变成整个社会协作体系的一部分。
每个人提供的服务串起来就是城市级孵化器、社会级孵化器这个概念,就是一个大孵化器,这是分工细化、专业化带来的。
第二个未来的孵化会从解决公司B端的问题变成解决人跟人链接的问题。以后的孵化,不再是一定要成熟孵化一个企业,因为你的社会服务体系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实际上是一堆人为了某一个具体的目标和任务组成到一块,然后完成这个任务,而不是说要在一起创立一个企业。
那个时候社会的组合会变得既灵活又零散,企业的形态跟今天的企业形态,甚至定义都变了,至少自由职业者、临工团体这种社会协作网络会大大加强。
10年后空间会怎样,我不敢预测,但如果我们抓住这个行业不变的东西去推断,我觉得大概率会推测出未来的模样。这些载体什么是不变的呢?或者说哪个武器可以使这些载体屹立不倒?一句话来讲,就是“千方百计搞转化”,就是“孵化效率”。
大浪淘沙后的优秀双创载体,一定是孵化效率高、加速效果好的,这个指标背后是运营水平、资源整合能力、服务专业度、品牌影响力等综合素质的反映。
我相信,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未来的双创载体,一定是创新资源充分整合,创新要素充分流动,创新优势充分互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双创载体、投资机构等创新主体互动融合。
10年后孵化器这个领域会分化非常严重,围绕院所等科技聚集区会出现一批引导技术投资领域的科创孵化组织,大家会有不同阶段、不同能力、不同规模的配合协同;
围绕核心城市商业区会持续有孵化组织聚集,用来强化营销、研发等核心人才的聚集;甚至在很多县域经济中,也会出现一些小型主导聚集区。
孵化器会更强地协助政府面对招商、企业服务、人才服务等难题,孵化器行业会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协同的角色被看待,但政府补助会减少,服务委托费会增加,有更多优秀的人才会加入这个行业或成长起来。
孵化器领域将有机会真正出现新经济型大公司,可能会横跨到投资、咨询、服务、技术、人才、产业链条当中,也可能由这些领域的企业横跨过来,但都会是一个越来越专业标准成熟的行业状态了。
其实像IBM、麦肯锡我也可以讲他是加速器,他在帮企业成功,但是他给到别人的是方案,我们可以说是二代的IBM,二代的麦肯锡,我们可以让更多的项目能够自己有方案,自己成为麦肯锡、IBM的顾问,用工具解决60%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未来的加速器就是麦肯锡、IBM,但是它的形式不一样,我不是给别人方案,而是我带着大家创业,主导权还是在别人那里。
从这点上,与其说是孵化器的2.0版,不如说是咨询公司的2.0版,咨询公司在给方案,而我认为任何好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是给不了答案的,只能给他方法论,让他自己找到自己的答案。
10年后,孵化器等载体可能会走向两极分化:一是往大而全方向走,借助资本和资源,在全国和全球进行规模化运作,类似企业孵化工厂,流水线作业,具备极强的资源整合和孵化服务能力,会产生几个行业巨头;
二是往小而精方向走,类似硅谷的情形,1个或2个创业导师,充分运用已有资源,专精于某一产业领域,孵化5-10个项目,围绕产业孵化和投融资,以并购、投资为主要获益。
孵化器的未来在于没有孵化器。孵化器的本质意思是说当全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的环境尚且不够成熟,服务不够专业的时候,由特定的一些机构来承担这些功能。
理想的目标是,全社会提供足够多、足够好的专业服务,创业融于全社会的优质大环境中去,孵化器这种过渡性功能将不再重要,不再需要定向的、载体驱动型的孵化器。
孵化器将逐渐通过优胜劣汰,形成以下几种主流模式。一是以企业、投资基金、行业协会为核心的垂直专业类孵化器;二是服务以三四五线城市草根创业者为主体的低端市场,以政府采购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半公益性孵化器;三是以空间运营与出租为核心业务的共享办公空间。其他类型的孵化器都将慢慢被市场淘汰。
我觉得他会跟产业园很像。产业园区就是巨大的加速企业,关键点是它有聚焦的产业,他会是术业有专攻的状态,是专业性的孵化器。
创头条(Ctoutiao.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链接及出处。本文作者:杜航,微信:duhang16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