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幻梦邪魂
从6月6日工信部发布5G商用牌照开始,到7月26日华为宣布旗下第一款5G手机——Mate 20 X (5G)版上市;零零总总,市面上已经有一二十款5G手机可用。当然,由于此前5G的应用场景和商业生态还在牙牙学语,5G手机更多的只是一种噱头,是手机屏幕战争之后发生在手机芯片上的新一轮战役。
虽然这还是“第一次”,但这并不妨碍大家秀出肱二头肌。
为什么越是大牌对5G越是痴迷?
为什么5G的第一波高潮会集中出现在手机上?
为什么5G手机最先呈现的往往只会是下载速度和游戏帧率?
因为就算通信厂商本身对于5G的了解依旧有限,而智能手机在硬件和美学上都触及了天花板,一个“情窦初开”、一个“驾轻就熟”,就自然很容“私定终生”:在5G技术尚未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应用生态和承载硬件之前,选择当下最普及的应用硬件完成5G技术的“初体验”似乎也不错。
这样不但能给手机续命,把各大厂商的过往势能“迁徙”到5G时代;也能自然过渡到5G,方便用户完成从4G到5G网络的跃迁;还能给通讯厂商腾出一段宝贵的时间在探索、学习和研发中尽快完善5G商业生态。
好处这么多,但我们也不能忽视5G技术商用化是被贸易战“催熟”的现实;但作为这一场世纪风波的主角——华为,却始终奋战在5G第一战线不曾露怯:一如任正非的低调和华为Mate 20 X (5G)的炫耀。
不过速度只是5G“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时延”四大特征中最浅显的一种,5G手机也只是5G商用化试验的一小步;当5G逐步在智能手机上完成迭代,就有可能迅速在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慧出行、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医疗等领域规模化“移植”。
毕竟,智能手机和周遭万物的差别也不过只是多了一块可以指点江山的“屏”。但就是这块屏开启了“人机交互”的新模式,也给物联网埋下了种子,它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的感官体验量化成为不同的数字标准,也为进一步数字生活创造了新的可能:当智能手机的交互系统被其它带“屏”的新生物种copy,消费者就可以用极低的学习成本迅速适应并掌控这个即将被“孔雀开屏”的新世界。
而这,就是5G时代呼之欲出的“万物互联”。
它是5G“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和低时延”的极致统一、是物联网进化开花结果的必然,也是人类世界向网络移民的关键节点。
如果说1G、2G、3G、4G时代逐渐完成了对人类、信息、娱乐和社交的组网,用有形的终端和无形的网络完成了信息传播和内容分享的通道建设;这是网络世界在人类世界插入的钉子,它们以电影、电视、电脑和手机等媒介为入口逐渐成就了当下信息过剩的物联网。
那么面对已然到来的5G时代,更快、更强势、更低功耗和微不可查的时延,就有可能联结万物从个人、家庭、城市乃至于国度和地球进一步把数字生活“嵌入”人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其实也不难理解:
1G~4G这个阶段就像是在沙漠泥沼中伐木、打桩、构建地基,渗透人类世界;
5G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接管城市民生并给予个人数字生活赋权。
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
物联网只是逐渐凸显自身的天赋异禀,并让人类沉迷其中;
万物互联却是一开始就想成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当然,这“勇气”肯定不是梁静茹给的,追溯万物互联的发展史:
早在1985年Peter T. Lewis就已经提出物联网( IoT ,Internet of things )这个概念;但有据可查的是比尔·盖茨1995年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的物互联;直至2005年的世界信息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定义“物联网”,指出“物联网”的时代已然来临。
物联网时代有没有来我们不太清楚,但随着电子商务、移动社交、无现金支付,直播和短视频的出现,我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这些还只是我们能够切身感知的,在我们感知不到的地方:
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装置日新月异;
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 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 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的技术越发成熟。
这些从网络世界诞生的硬件和技术,正在逐步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催生出iMac(1998)iPod(2001)iPhone(2007)iPad(2010)这样的“超级物种”;改变了人类的娱乐、社交、工作和生活。iPhone所代言的“智能机”,更是一度在长达12年的漫长时间阶段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主旋律”;它在物联网时代呼风唤雨,也是它第一次让全人类对于智能终端有了新的定义。
不可否认,iPhone是物联网时代硬件和技术的完美结合;而在iPhone之外,我们在材料、硬件和技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在智能终端上跃跃欲试;甚至逐渐出现了小米、阿里云、华为、苹果和谷歌这样的IoT生态雏形。
当然,小米米家、华为智选、Made by Google这些还算不上万物互联,它们只是按部就班在原有的智能硬件上完成迭代,缺少创新、又谈何颠覆。接下来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5G从亮相到敲定来得让人“猝不及防”;但这却并不妨碍5G在手机上“大展拳脚”,泛在网和低功耗不太好表现,就只能在高速度和低时延上粉墨登场。
但我们需要清楚手机不是5G最佳载体,至少现在还不是,一部手机它也支撑不起万物互联;我们应该看到5G在手机上的“水土不服”,我们更应该看到5G在手机以及其他智能硬件上的发展契机。
如果说物联网的发展为万物互联提供了硬件和技术上的骨肉;那么5G网络的到来给万物互联带来的就是打通了任督二脉。
5G固然炙手可热,但它目前还没法兑现太多承诺;就像5G极化码之父埃尔达尔·阿里坎说的:“5G可能无法像一些公众预期的那样,立即实现所有目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5G标准将会有各种各样的升级(新版本),在某个时候,这些承诺将会逐步实现。”因此我们不妨大胆假设:随着5G技术的迭代发展,万物互联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手机体验,手机作为通用媒介会加速5G成熟,并探索各种应用生态;
第二阶段:交互终端,5G应用生态的逐渐成熟,能够反哺重新定义5G硬件形态;
第三阶段:私人助理,应用和硬件完善之后,5G交互终端很可能会和机器人结合。
当然,在这几个阶段也不是说“手机体验、交互终端和私人助理”就会占据绝对的主导,只能说它们代表大势和主流;每个阶段必然有着不同的探索主体和探索方向,甚至上一代终端在下一代终端鼎盛的时候依旧有它存在的价值,而这,就给了用户更多选择的余地。
在这段5G终端融入万物互联然后独立出来成为中心,最后被赋予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我们将会见证万物互联对现实生活的“全面入侵”。
Helion(天花板)超短距离投影仪
Helion(天花板)超短距离投影仪
1.随处可见的屏幕由于5G的泛在网以及低功耗属性,它可以给万物互联带来更大的可能性。手机屏有可能分形幻变成各种千奇百怪的模样“嵌入”其它设备,在未来你看到的任何一个物体、就算普通的桌椅、单薄的衣衫、简单的代步工具、汽车等复杂系统都有可能是一个带“屏”的控制终端。
再加上全息投影技术的成熟,有没有屏幕、有多大的屏幕,甚至都不受载体限制。
2.无孔不入的交互都说1G时代的主流是语音、2G时代的主流是短信、3G时代的主流是图文、4G时代的主流是直播和短视屏,那么5G时代的主流是什么?视频和直播只是基础,交互视屏、即时演算和远程控制才是主流。
此时此刻,我们的语音、一举一动,甚至是情绪都有可能被周遭世界暗藏的“传感器”采集,然后被某个某几个终端整理学习;愈发成熟的XR设备甚至可以帮助每个人在网络世界创建更真实的“虚拟角色”,最后通过数据模拟反馈完全可以在不同的虚拟世界中体验“第二人生”。
3.触手可及的云端由于随处可见的屏幕以及无孔不入的交互随时随地产生的庞大数据,这就要求即将到来的5G网络拥有庞大的数据计算和存储系统;但体验过智能手机轻薄的人类又怎么可能向“傻大粗”投降,于是,把数据存储在云端,尽量减少终端体量就很有必要。
恰好,5G具有的高速度、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性就为云端提供了优渥的生存条件;而泛在网也给了云端无处不在的接口。在这个基础之上,只要一块屏幕终端,又或者是交互设备,一旦它们能够连上云端,我们就能即时体验已然存储在云端的各种庞大数据集:互动视频、即时渲染乃至云游戏。
如果说随处可见的屏幕给传统设备的是一张善解人意的脸,无孔不入的交互给传统设备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那么触手可及的云端给传统设备的就是一个远程的大脑。屏幕让它们打通四肢百骸有了千变万化的能力,交互让它们可以“理解”主人的举动做出及时反馈,云端让它们拥有了存储、学习和进化的空间。这样“万物皆有灵性”的未来看似遥远,但其实正在一步步实现。
YoonJy Earphones耳环耳机
1.智能穿戴
据不完全统计,2015~2019这五年,每一年都有若干智能硬件企业倒闭。
从索尼、博世( Kuri)、Jibo、Anki到暴风,似乎谁都不好过。再考虑到这几年走在拼性价比、拼全面屏、拼折叠、拼5G这一条条不归路上的“友军”智能手机,正是它们的崛起、它们的军备竞赛耗费了用户太多的注意力;人均6个小时的手机读屏时间自然给不了其它智能硬件更多的关注。
从微博到微信,从头条到抖音,手机那么好玩,干嘛要给“智能有限”的智能硬件充值?于是,智能机的一家独大导致了其它智能硬件万马齐喑。但随着2018年全面屏一统江湖进入沉寂期,再加上折叠屏和5G手机还不够成熟,以及5G时代万物互联的想象力;已经被折叠的屏幕突然有了在其他智能硬件上“扎根”的可能性,智能穿戴作为离人体最近的未来终端,自然是寸土必争。
从衣服、背包到眼镜、腕表,乃至于胭脂、口红……屏幕化、可交互,科技和时尚必将拥有更大的可能性。
Vitrine智能电视
2.智能家居
离一个人最近的除了智能穿戴,就只有智能家居了。
再加上智能穿戴的使用场景有限,对于体量、形态和颜值的要求更为苛刻,很难实现更多复杂功能,这就给了智能家居用武之地。它可以无缝嵌入智能穿戴,并为个人打造一个基于现实甚至存在于网络中的“私人空间”;
它可以随时备份读档切换室温甚至是装修风格,它也可以作为网络世界的登录界面随时体验第二人生,它还可以创建虚拟办公室在家和同事一起工作,它甚至可以处理家务模拟不同的季节场景。
由于智能家居本身的空间属性和它的体量、功能性,它拥有比智能穿戴更大的扩展性:它们自身的多样性、多功能,乃至于人为赋予它们的成长属性,再辅以各种投影设备、全息投影以及XR技术,只要接上数据我们就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EXIGEN智能汽车
3.智慧出行
虽然智能穿戴和智能家居就已经能够满足人类的大多数需求,但世界那么大,不去看看整天生活在虚拟世界岂不暴殄天物?而这里我们根本就不需要买票又或者是购车,只需要在家里通过终端预约,一款时下最流行的交通工具就会出现在门口;不用花费精力驾驶,它们就能自己驶向预约好的目的地。
这一路无聊的话,可以获取部分驾驶权限,体会一次真实的路面通勤、又或者结合XR技术玩一场冒险游戏……总之,未来的交通工具很可能就是一个可移动的空间,空间里拥有你想入非非的一切,甚至让人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Aerochk自动安检扶梯
4.智慧城市
当然,如果遇到更远距离的旅行,很可能无人机和智能汽车就满足不了我们的使用需求;这个时候飞机、又或者超级地铁就很有竞争力。在这里,飞机和超级地铁里面的乘机体验可能和智慧出行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公共性区域会拥有更多人性化的辅助、安全体验。
由于各种设备交互连接在一起,整个候车室甚至不需要多少工作人员。当然,这只是城市交通的一个方面,万物互联时代无人货架、人脸支付、无人机快递等将会进一步普及,我们甚至能够直接在虚拟网络中通过游戏冒险等模式完成各种物资交易。
智慧城市的各种设备会极大增强人类的出行效率。
Life Knight移动医院
5.智慧医疗
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提升了人的生活和出行体验,但健康的问题依旧无法避免。在未来人手一本的电子病历将成为主流,从出生到死亡,这期间所有的健康问题都会被归类汇总,随时随地都能够被相关人士查验。
有可能的话,家长还可以从孩子、个人还可以从饮食习惯中采集部分关键数据;帮助他们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上调理个人的健康问题。如果人体发生病变,我们能够及时通过各种终端预警;并且还有可能通过数字模拟出相应器官完成替换。
从智能穿戴、智能家居到智慧出行、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当然,万物互联的未来不会只有这几个领域,但它们就已经把万物互联的本质——屏幕+交互+云端玩得淋漓尽致。当然,这些只是硬件方面即将实现和有可能实现的硬件,而在技术方面我们还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1.XR技术
虽然我们一直对XR寄予厚望,但当下的XR设备,从Facebook的Oculus VR、谷歌Project Glass到微软HoloLens、以及依旧还在路上的苹果VR,真的,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它们和我们想象中的差距太多。当然,这可能要怪日本动漫和中国网游小说太早赋予了VR设备极度逼真的体验,以至于当前玩家欲求不满。
那VR设备到底能不能给人带来逼真体验呢?自然是可以的。毕竟,XR主打的就是沉浸式体验,让用户直接通过感官消费内容成为了可能。
2.脑机接口
如果说XR技术还只是人类接入虚拟世界的一种解决方式,那么脑机接口就是直接把人脑和计算机连接的一条捷径。一旦这个技术成熟,人类就有可能只通过一条数据线和网络世界连接,上传和下载各种数据集。它和XR技术的最大不同是减少了人机交互之间的媒介,如果再加上一条输液管,这就和缸中之脑没什么区别。
3.人脑模拟
如果说马斯克还只是有点激进,那么马克拉姆妄图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大脑的想法就十分疯狂。虽然他的十年试验没有成功,但他跳过人工智能直接面对HBP人脑计划的勇气却是相当令人钦佩的;而一旦他们破解了大脑的运行机制,就能够通过化学物质直接产生不可思议的生物反应。实现这一步的话,人类世界现有的规则可能都将不复存在。
如果说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慧出行、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的影响还只是存在于现实世界,它们不会改变人类原有的认知,只是通过数据模拟向人类打开了数字世界的一扇门。
它们把万事万物连接在一起,可以给人超越物质之上的使用体验。那么XR技术、脑机接口和人脑模拟就是在把人体感官、人脑直接和网络世界连接;人脑的运行机制更是打算直接破解物质和生物连接的密码。
它们直面人类存在的本身——感官、知觉和意识,人类,似乎也没那么特别。但不管哪一种,它们对于现实社会的运行规则都是颠覆性的,只是影响力的大小而已。
而更大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拒绝,甚至会主动推动万物互联的发展进程,就像我们无法拒绝人工智能一样;哪怕它们有着太大的不确定性,但作为人类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只能顺其自然。但万物互联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未来你要么选择打造爆款,要么就只能看着平庸的产品被大企业驱逐;
对于传统服务业来说,越来越多的岗位必然会被取代,创意在算力的冲击之下不再是绝对优势;
而在这两者之间的设计服务机构,将会同时面临这两种恶果:客户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创意越来越束手束脚。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投入万物互联的浪潮中参入更深层级的结构乃至研发设计。
随着万物互联对于“虚拟消费”的权重加深,在现实中的消费必将减少,现实中的制造业必将向虚拟世界“转移”。
但就像智能手机对智能硬件的“降维打击”一样,万物互联时代的智能硬件对于偏传统的工业设计依旧是一次“刀刀见血”的致命打击。
在这里我们就必须注意两个趋势:
不管是以上哪种,面对万物互联的大趋势,要么因为跟不上而被淘汰,要么跟上了却变成某个大系统之下的小组件,产品本身存在的意义都将会被弱化,产品的材质、造型、功能和设计都必须为那个更大的系统服务。
就像智能家居容不下传统家居,智慧城市对传统设备不够友好;一旦个人、家庭乃至于城市越来越多设备联网,它们就会“结党营私”悄无声息的驱逐传统产品;毕竟,彼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意识都对万物互联有利。
当然,在这里由于万物互联的激进,很可能会有人站出来捍卫“传统生活”,但蚍蜉又怎能撼动大树?
以上只是从万物互联的发展趋势概述万物互联对未来商业秩序的影响,但其实回到万物互联的生存土壤——制造业本身,我们正在面临更严峻的问题:
一方面:国内的大学生太多,他们普遍觉得坐在办公室里更加“高级”,宁愿投身互联网,也不愿投入制造业;
另一方面:由于贸易战的不确定性和中国劳力越来越贵等问题,制造业正在向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地转移;中国的高端制造固然开始彰显国际竞争力,但对于低端产业环境却越来越恶劣,这就导致我们逐渐会走上美国式“产业分离”的不归路;虽然我们的举国体制注定不会像美国那样“产业空心化”,但很大一部分人会失去工作,这是必然的。
一方面部分低端工种会加速消失,主动又或者被动被机器劳力取代,另一方面年轻劳动力不愿意填补中低端产业链的空缺,创新乏力;国内的制造业有可能走向“群雄割据时代”,会丧失部分多样性。
制造业本身向互联网巨头聚集(他们开得起工资、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研发设计),再加上品牌和营销的加成,其它小型产品研发机构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小。
万物互联时代智能硬件玩家的门槛提高,一次又一次淘汰下来,只会留下那么一两个主流玩家赢者通吃。
中小型产品研发机构缺少竞争力死亡,连它们旗下的产品也不复存在。
留下来的主流玩家由于没有竞争对手,也不会有太大的动力继续创新。
这就导致万物互联时代的“物”越来越标准化、同质化,最后被“虚拟物”的想象力消化。
但其实,我们也没必要那么担心万物互联对传统世界的挑衅:
就算万物互联有了长足的发展,机器劳力取代了越来越多人力成本,大部分人失业;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人类总体是没有更多的金钱和需求去完成消费的,就算机器劳力成本更低,但它制造的商品如果卖不出去,社会资本就无法流动;而这,本身就是制造业无法承受之重。
所以万物互联最后的可能是:
机器人成为另一种“少数民族”,它们的大部分权限被集中管控,只出租算力和劳力;
而人类则进入“福利社会”,要么从事其他行业,要么就过最低标准生活。
当然,这一步可能还比较遥远,但万物互联正在赋予机器算力和劳力更多的权限,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未来机器人有没有可能和人类“平起平坐”,又或者人类什么时候才能把自身“半机械化”,这个我们走着瞧!虽然机器人崛起有些可怕,但在这之前我们却有几个好消息:
第一:万物互联时代车子更便宜了,毕竟租的哪有买的贵;
第二:万物互联时代房子的地段、大小,装修真没那么重要,价位也不会太贵,毕竟人家做的智能家居还是需要卖的;
第三:万物互联时代找个对象真的不要太简单,自己挑挑拣拣随时随地都能捏造,她专一、忠贞、性格好,还不会乱花钱,是不是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2022-09-14 钛媒体 App发布了 《星巴克加码中国市场,未来三年要新增开3000家门店|钛快讯》的文章
2022-08-11 钛媒体 App发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虚抬药价“把戏”,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为了帮00后卷王找到工作,简历修改师们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钛媒体 App发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进城费”,国内城市如何借鉴?》的文章
2022-03-25 钛媒体 App发布了 《蔚来2021年财报发布:年营收361亿元,整车毛利率达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