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文化第一大展”,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传递了一个明显的风向:优秀文化与各产业深度融合,“文化+”已成新业态,而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科技”等新业态的非遗品牌的发展,从“供养”走向大众生活。
据统计,本届文博会上,超过3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现场展示技艺,与观众交流互动,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那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中,有的创新载体,有的创新工艺,内里则是丰富神秘的非遗文化。这样的文创商品透着古雅时尚的气息,美观新颖又实用,颇能激起人的购买欲。如中国56民族文化网网站创始人阳希老师以她对蜡染课程的创新与非遗蜡染文创产品及流行元素植入到现代家居服饰、家饰中,传统与创新结合的“56枝花”文创品牌商品让人眼前一亮。
此外,不少商家已经不满足于开发文创商品,而是致力于做品牌。在“非遗生活”馆,这里有身着民族服饰的水族妇女和苗族妇女进行国家非遗项目马尾绣和苗绣的技艺展示。馆内一个红色香包是马尾绣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水仙的作品,简洁实用的购物袋型设计,以祥云和凤凰装饰,鲜艳的红色皮革上绣满了缤纷的彩云。因为包含了非遗传承人的手工技艺,这个香包价格26000元!
记者了解到,“非遗生活”是一家致力于呼唤非遗回归生活,将非遗文化与品牌在创新中融合,进而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创始人阳希老师长期致力民族文化的传播传承,她工作之余,二十多年来坚持不限的对民族文化的推广,积极探索传承发展的思路,并对现代高效快消品冲击下非遗传承尴尬的处境深感忧虑,从而感到了自己责任与担当。
非遗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只要有一个需要转化的过程。于是,阳希老师组建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合作的同时也模索出现代蜡染的创新之路,她让北京的百领喜欢上绘画蜡染了解这一门古老的技艺,希望通过对非遗的产业化开发达到传承和发扬非遗的最终目的。
“一个产品要为人所知,需要品牌;一种文化要走向世界,需要品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民族之林,更需要品牌。”阳希老师说。
“非遗生活”给我们提供了“文化+产业”的又一个范例。非遗需要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需要传承,民族文化产业需要文化内涵支撑,若能两者结合,则能相得益彰。
中国56民族文化网手工体验基地创建以56枝花为品牌的民族文化非遗产品与课程的手工体验馆,面向社会各界开展非遗蜡染、扎染、北京绢人、古法造纸文化与制作花草纸艺、面人面塑艺术、草编、中国结绳艺及很多传统文化手工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传播好中国的民族文化,通过手工教学互动体验学习方式来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希望更多的社会人士都能加入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能起到传承非遗、传承民族文化接力棒的作用,以教育提升公众的“民族传统文化”文化自觉。
责任编辑:袁春华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