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失去“同业”标签后,兴业银行还能重拾荣光吗?

381

在电影《英雄本色》中,小马哥有一句经典台词:我等了5年,并不是为了证明我了不起,而是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

当下的兴业银行多少有些小马哥内味儿了。作为曾经的“同业之王”,沉默了五年,如今终于走出独立的行情,重新回到资本的“聚光灯”下。

从数据看,年初至今,兴业银行股价上涨8.35%,领涨一众股份行,反观银行业的明星公司招商银行,股价却下跌6.99%。所以,用一枝独秀来形容兴业银行2022年股价表现也不为过。

与此同时,管理层也在大幅度回购,彰显对公司发展信心。2022年2月21日兴业银行发布公告,中层领导在20.36元/股至23.08元/股,买入1693.29万股。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兴业银行会上演一出“王者归来”的戏码吗?

答案是,NO。

时间回到2016年,在银行的同业业务持续受到政策限制之后,作为曾经的“同业之王”兴业银行,只能通过持续性压降同业资产,导致其相较于往期对手严重掉队。

尽管经过几年的“瘦身”,兴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占比下降至34.36%,发放贷款、垫款资产占比提升至50.47%,资产扩张速度有进一步提高的预期。

但同时也意味着,在失去“同业之王”的标签后,兴业银行需要重新打上新“标签”,以此获得增长源动力。只是,这个“标签”,兴业银行仍未找到。

/ 01 /

曾经也是聚光灯下的“宠儿”

当下,谈及银行,没有人能绕过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宁波银行。这三家银行,战略方向清晰,业务前景可观,最重要的是在资本市场创造了诸多造富神话。

但在2014年,可不这样。彼时,处在聚光灯下的是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当下大热的平安银行和宁波银行,还是两位名不经传的玩家。

招商、兴业、民生之所以在当时有名,主要是因为这三家公司分别卡位零售、对公和同业热门赛道。招商卡位的零售赛道,面对个人客户,定价能力强贷款利率高;民生卡位的对公赛道,面对企业客户,单个客户带来的业务量大,爆发性更强;兴业卡位的同业业务,扩张几乎不受资本金约束且盈利能力强劲。

三块业务都各有优势,所以当时三家企业热度不分伯仲。这点从估值角度也可看出,2014年招商、兴业、民生三家市盈率最低点都在4倍上下。

但从经营角度看,聚焦同业业务的兴业银行,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增速,均要高于招行、民生。体现在数据上,2013年,兴业银行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4.7%、18.7%;招商银行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7.0%、14.3%;民生银行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2.4%、12.6%。

背后的原因也理解。同业业务不受资本金限制,导致其可以高速扩张。但同业业务更牛的地方在于,同业业务的投资收益率不输贷款业务,且不用强制性从利润中计提拨备。

以兴业银行2015年数据为例,当年公司生息资产中主要分为三类:公司贷款、个人贷款和投资。在当年,兴业银行的公司贷款、个人贷款和投资的收益率分别为5.06%、4.82%、5.54%,投资收益率要远远高于贷款收益率。

除此之外,2015年兴业银行投资资产占比总资产49.05%,比发放贷款、垫款资产占比高出16.5个百分点。反观当年兴业银行针对贷款和垫款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占比高达81.96%,对其他业务(主要是投资)计提的减值损失占比仅仅18.04%。

扩张快、盈利强、不良少,所以当时出现了银行一拥而上发力同业业务的现象。2010年至2012年,16家上市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从5.25万亿增长至10.52万亿,其中,2012年同业资产增幅超过50%的就高达11家。

而兴业银行被誉为“同业之王”,是当时同业业务做得最好的银行,由此可见,当年的兴业银行有多辉煌。

/ 02 /

180度大转弯的“同业之王”

遗憾的是,同业之王的“蜜月期”并不长久。

在银行同业业务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2013年6月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升至13.44%,出现了人们口中经常提到的“钱荒”。

正是这次钱荒,让管理层开始对银行同业业务进行了重新审视。紧接着,2014年中旬,政策出台的127号文件,结构性限制银行同业业务发展;2015年底,政策对全部“广义信贷”给予总量管控,有效遏制同业资产规模;2016年下半年,央行抬高市场银行间利率,使同业资金成本抬升。

连续三年政策给银行同业业务持续刹车,这也只是同业之王兴业银行的风险之一。

此外,银行的同业资产为了获取超额收益,在当时短期资金投资长期资产,导致企业存在流动性风险。这种风险虽然不会体现在财务数据,一旦发生却会对企业产生致命性。兴业银行作为同业之王,这种潜在流动性风险巨大,也使其不得不压降同业资产规模。

在各种压力下,2016年至2018年兴业银行的投资资产规模从3.29万亿,下滑至2.89万亿;投资资产收益率从5.54%,下降至4.80%。

在同业资产规模和盈利双降同时,同业资产投资的风险也开始暴露,兴业银行开始从之前针对同业资产,不计提或少计提拨备,转变为加大计提拨备。

2016年至2018年兴业银行针对贷款、垫款计提的拨备占比从90.44%下降至82.03%,反而针对规模下降的投资业务,拨备计提出现了大幅提升。

2017年、2018年,在同业业务规模收缩以及加大拨备计提的背景下,兴业银行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89%、18.08%。滞涨的业绩,导致兴业银行股价两年仅上涨0.98%,反观零售之王招商银行股价两年上涨60.22%。同业之王出现严重掉队。

经过五、六年艰苦转型,截至2021年6月30日,兴业银行投资资产占比下降至34.36%,发放贷款、垫款占比提升至50.47%。兴业银行成功压缩了发展受到监管限制且风险不透明的同业业务。

同业业务逐渐重回正轨,或许也是兴业银行股价开始蠢蠢欲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 03 /

“没标签”会成为兴业最大的风险吗?

没有了“同业之王”标签后,这会是兴业银行最大的风险吗?

兴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做同业业务,现在不再侧重发展同业业务,还能重现辉煌吗?这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不得不说,有标签的银行会给人一种战略清晰的印象。例如,提到招商银行大家会想到零售、大财富;提到平安银行,大家会想到零售、科技。

同时,有了清晰战略的银行,也更容易取得成绩。平安银行就是很好的例子。2016年底,平安银行在提出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的战略方向下,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彻底转型为一家零售科技银行同时,同时在财务上也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从数据看,2017年至2021年,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6%、7.0%、13.6%、2.6%、25.6%,实现了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而平安银行转型过程,虽然离不开集团资源扶持,但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方向,也很难从丑小鸭一跃成为白天鹅。

反观兴业银行,在失去同业之王标签后,公司提出来“1234” 战略体系,树牢擦亮“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金色名片。

简单讲,就是围绕轻型银行转型,再以投行、商行为抓手,提升结算、投资、交易能力,强化重点分行、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产品战略作用。

读懂君看完兴业银行的战略时,第一感觉是不够清晰,没有特别让人耳目一新的点。或许兴业银行对于明星业务的打造,自身也没有十足把握。

最终体现在兴业银行的经营业绩上,各个热门业务都在做,但都不是特别突出。例如,当下最热门的财富管理业务,兴业银行相较于招商银行,规模更小但增速却更慢。2021年上半年,兴业银行财富银行收入同比增长22.1%,同期招商银行的财富管理手续费同比增长33.6%,表现并不突出。

此外,兴业银行负债端成本高达2.35%,相较于负债端成本低的优质银行普遍高出超过0.5个百分点。负债端的劣势,也注定让其贷款、垫款业务很难成为公司的明信业务。

仅仅在细分业务布局上,兴业银行有一些突破。例如,2021年上半年兴业银行表内绿色金融融资高达12830亿元,同比增长11.01%,大幅高于贷款总额增速6.06%。但这块业务本质上还是存贷业务,扩张受到资本金的约束,贷款投向绿色金融领域,其他领域就要少放贷款,最终给企业带来的变化并不显著。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失去同业标签之后,兴业银行急需理清新的业务主线,找到增长源动力。而在那之前,兴业银行想恢复往昔荣光,并不容易。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