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十九大”的思想精髓更好的运用在创新创业升级中?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罗蓉表示,要以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核心,加快“双创”升级。
11月25日,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双创研究组、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创新创业发展研究中心指导,创头条(ctoutiao.com)主办的“新思维、新动力、新举措——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深入发展”专家座谈会在国家信息中心举行。
座谈会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罗蓉就如何进行创新创业升级进行了详细解读。
罗蓉提到以下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实体经济。
创新创业今后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运用到实体经济中,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用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来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个,变革。
创新创业的本质就是一场变革,“十九大”提出了三个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变革反映为体制机制的重塑,我们的体制机制不仅要鼓励更多的社会实体投身到创新创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还要兼顾质量提升、效率提高和创新驱动。
第三个,各归其位。
目前全国有120家双创示范基地,包括区域、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四种类型。前三年大家都是在探索阶段,存在“双创”同质化发展现象,升级版的“双创”应鼓励大家各归其位,让不同性质的市场主体做自己最擅长做事情。比如说政府服务部门更多的回归于公共服务,教育机构回归科教,科研机构回归科研,高新区重点是发展产业,企业要塑造更多的企业家、劳模和工匠。不同性质的市场主体如果都做同样的事情,譬如一哄而上建设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各归其位后如何协同创新?需要打造一个“旋转门”,即人才自由流动的旋转门。让在不同性质、不同机构的工作人员旋转起来,用人的流动来补齐创新链条,用人的流动来促进协同创新。
第四个,育小。
创新创业的扶持重点要聚焦到小微企业上,在推动“双创”过程中,我们看到,最困难的是初创企业,最有潜力的是成长性企业,最具创新活力的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最需要扶持政策,针对小微企业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支持,不仅要有普惠性,而且还要有可持续性。政策上要鼓励创新型创业,让创业者即使失败也无后顾之忧,并且还有再次创业的热情和可能。
第一个,制度升级。
目前有很多部委都在积极推进“双创”,包括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人社部、教育部等,各有各的政策、项目和要求,“双创”地区、机构和企业有喜有忧,喜的是得到重视,忧的是有时会无所适从。制度升级,重点要解决部门间的政策协调配套问题,形成最大合力,同时给地方或机构充分的自主权,统筹整合各部委下达的项目和资金,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这点可借鉴扶贫资金的做法,扶贫资金从不同部门下去,落到县里乡里允许通盘考虑、统筹使用,得到基层高度认可。
第二个,政策升级。
国家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涉及工商、财税、金融、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有的还配套了可观的资金支持,但对创新创业地区、机构和企业来说,还不够解渴,一些顽症难以突破。譬如大企业的收购、现代大学制度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政策设计等。政策升级,重点是给示范基地和示范城市先行先试的特权,地方和机构制定的试点政策到部门备案,政府给背书。待试点政策成熟后,再向全国推广。
第三个,活动升级。
“创响中国”和“双创周”连续做了两年,在全国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并已经打出品牌,接下来建议从普及化转向高端化引领。国家举办的活动具有很强的推广性和影响力,政府搭台要让更多的优秀企业“亮出来”和“走出去”,给他们在更高平台路演的机会,在更广范围寻找合作伙伴的机会。让优秀企业家和创业者在社会上获得应有的尊重,发挥示范效应和标杆作用。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