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是经济之声春节期间推出的一组特写访谈报道。2015年是互联网全民创业和资本狂欢的一年,也是跌宕起伏的一年,资本大并购不断,创业潮几度沉浮。这一年的创业和资本市场经历了“倒V”字型的反转。
节目试图搜罗和还原一组创业的“众生相”:既有最平凡年轻“嫩创”群体,也有成名已久的互联网大佬 “再踏征途”;既有不同创业领域,也有为创业提供“土壤“的资本;既有国内的案例,也有“海外”的故事。
一轮跌宕,洗尽铅华:有失、有得、有喜、有忧。2015的创业潮留下了哪些甘苦冷暖?2016的创业潮留下了哪些经验和财富?让我们一起站在他们的视角去感知,听那些真实而质感的声音,体会创业的艰辛和魅力。
这几天的节目中,我们尝试用声音还原2015年全民创业的“众生相”。我们讲到了,90后的这些出来闯荡的“嫩创”;讲到了O2O创业者们“冰火两重天”的遭遇,互联网大佬们在资本并购下的再创业,以及行业机遇前的新征程。
创业潮中,最不容忽视的是因素是资本。有人看到了资本贪婪、冷酷;忽视他们对创业的引导和温度。今天我们就邀请几位中早期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对去年的创业潮“复盘”。
先聊趋势,年初新闻联播上的一杯创业咖啡,让创业公司、孵化器遍地开花。创业者意气风发,资本气势如虹。由著名企业家俞敏洪和资深投资银行家盛希泰发起的洪泰基金,合伙人商思林,聊起这事这么说:
回想起来,当时现象挺不可思议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成了创业圣地。作为媒体人,有一阵子我几乎天天接到信息和电话:认识的人跟你说“我创业了,关注一下”;不认识也凑上来客气“我们明天融资2000万美金,请来捧场。”
那阵子校园、企业、投资机构办的各种创业大赛特多,其中的确看到过开眼界项目,很炫的技术和很牛的人;但更多的是一些稚嫩的项目,几个年轻人编个APP软件“搞校园谈恋爱、”“老乡会俱乐部”;“用特效软件编个CG动画,就说是中国的皮克斯”等等。
当我看着一群年轻人满嘴都是“流量、商业模式”;动辄百万起步融资寻求和几千万起的自我估值”。我的内心是翻滚的,一个声音在问“这也行?”
但结果是“还真行。”当时的钱太好拿了,投资人有时没有十足把握也会出钱,还别砍价,为啥呢?稍微靠点谱,项目好和纸面实力硬的团队,你反应慢了,要么这项目飞了,要么就涨了。
这就是牛市行情。再到后来,一些项目和一些创客尤其是“年轻创客”们膨胀了:“有年底要给员工分1亿”,有产品还没出来就要“挑战”特斯拉的;很多人都把自己的标签定位“**”海外成功企业的中国版。新锐天使投资机构“青山资本”副总裁李倩回忆:
2015年上半年,2月15日:《杨浩涌的“后赶集时代”:开着飞机换引擎》
2月20日:《耳语,资本的温度》